互联网

·

互联网品牌怪象:为何高产洗脑式、告知型、美感欠缺的病毒广告?

锌媒体报道

移动互联网兴起后,很多人对品牌的信仰崩塌,他们会举出快手、头条、抖音、拼多多、趣头条、ofo等一系列非依靠品牌传播而爆发的案例,去论证一种观念:

营销在去品牌化、品牌的价值在边缘化,甚至怀疑是否需要有品牌团队的存在。

这篇融合了个人偏见和主观感受的文章,主要涉及品牌这个经典话题以及目前行业存在的几个现象,也有很多是笔者作为从业者的迷惑和有待破局的困境。对于如何建立一个强势品牌,这篇文章不负责提供答案,只提供一种真实的声音。

现象之一

为什么移动互联网行业高产洗脑式、告知型、美感欠缺的“病毒”广告?

“买二手车,上瓜子”、“你知道吗?你真的知道吗?"——近几年争议大的洗脑广告,几乎都来自移动互联网。每每发现并确证上述现象时,我都羞愧难当,转念一想,这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于是,羞愧的程度减少了1%。

幕后的操盘手们,当然知道自己的广告不会为品牌创造口碑和好感,他们会以能提高品牌认知和声量来说服自己,底层逻辑还是流量思维:需要声量,讨论,话题,哪怕是负面。

好像没什么问题。

但问题出在从出发点上:放弃了我要建立一个伟大品牌的追求,牺牲了品牌的长期利益。重视短期的认知和热度,背后反映的是在这个快速变化、朝生暮死的行业里普遍的焦虑:

对不起,我没有追求成为Apple、NIKE、coca cola,不要和我高谈百年品牌和愿景,我的愿景就是活在当下,是快速上市或者卖出。

面对这样的逻辑,它是如此的政治正确、如此的血淋淋,品牌只能选择别浪,长期战略就是这么服从短期目标的。

移动互联网的全面爆发,可以归为两驾马车的驱动,一是产品创新(出行从依靠公共交通和个人物权向网约、共享过渡;购物从线下实体向电子商务迁移);二是资本推动(信息流、短视频、直播、出行,每一个风口行业都有巨量资本的入场)。而在资本层面、融资环境,金主爸爸更多考虑的是市场份额、业务数据和营收空间,品牌不在他们考虑报价的维度上。而且,移动互联网行业有几个品牌是值钱的?

另一个层面,如果不对其它业务部门产生实际的、快速的、明显的增益,不能帮助他们实现当前的KPI,比如,帮助推广大的产品版本、拉动运营活动的流水,品牌或市场部门也不敢独立自主的进行既定的战略性行为,因为所有部门都会攻击你是花钱部门,你的钱花得“没有效果”,你在进行每一次市场行为之前,背负了太多的“政治“压力——除非赶上一家账面上躺着无数金钱的(或者变现状况良好)、管理层富有远见和有品牌sense的公司,相对而言,品牌能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以及宽松的生存环境。

现象之二

互联网是不是最喜欢折腾品牌的行业?

“我们新增下滑,来吧,品牌改个名字。”

“我……”。

“我们产品不行,来吧,我们换个新logo。”

“我……”

“竞品要上市了,来吧,我们推个新slogan。”

“我……”。

“我们新CMO上任,他觉得品牌的主色调和他的肤色不搭,我们来削刀妹吧,不好意思说错了,我们来改品牌吧。什么?!已经都改过一轮了,哦哦哦,改得不够彻底,我们要颠覆……”

“我……”。

这种现象在移动互联网界,不必弯腰都能俯拾皆是。这就好比一个同事,每天戴不同的面具、用不同的方言跟你对话,如果他不是演员,你可以建议他去看看精神分裂科。

改当然可以改,历史上伟大的品牌也会经历品牌层面的调整,通常都是社会心理、用户或业务有深层转变、企业要传递新的价值主张而来,不会以管理层个人好恶、具体业务的短期目标等非战略性因素异动而大改。

关于品牌战略的调整有一个简单的原则:如果可改可不改,那就不要改。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名字就是父母大人赐予我们的品牌,有人会随意更改吗?你以前叫“小狗”,后来发迹了,觉得这个名字不配和你出入上流社会,你改个名字叫“大狗”,英文叫“Doug”,我觉得符合战略需求。

现象之三

互联网公司到底重不重视品牌?

一家移动互联网公司对待品牌的态度,大体分两种,一种是任何人、任何部门都对品牌毫不关心、视之为无物;另一种是任何人、任何部门都喜欢对品牌指手画脚,把锅甩过来。作为品牌经理,在公司的某些场合,你会觉得自己是“老大哥”,有时又会觉得自己是个小老弟,你会对自己的身份和位置有巨大的疑惑。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就非常玄妙。我们都知道品牌的价值能增强识别、信用背书、创造溢价,最终成为用户的精神图腾,和Ta成为观念的共同体。超级品牌能建立起自己的虚拟国度(科幻电影里的当权者往往是商业公司),用户就是它的国民,拥有产品就是持有身份证,品牌LOGO就是他们的国旗,所以国家可以理解为品牌的终极形态,但互联网公司说,“别务虚了,这次品牌投放能带来多少新增,能促进多少销售?”,“我……”一句话就把你怼得GG。

互联网公司的管理层大概率是产品或技术出身,在战略会上代表品牌发声的席位有限,品牌弱势得像个宝宝。一个品牌的建立是金钱、资源、智慧、用户的参与和故事、企业价值观以及时间等多种化学物质作用的产物,是一个大愿景、大战略制定后持续执行的结果,说品牌是变的产物,不如说是不变的产物。

互联网公司说,“我们这行业每天都在变,我的金主爸爸明天可能都换了,别和我提长期战略,你不是做品牌的么?折腾出能刷屏的营销就是你的KPI,但是别找我要钱,别找我要资源,别找我要人,我对你也没有高的要求,就是要火,火,火“,“我……”。一句话又把你怼得想挂机。

另一种极端是神化品牌,奢望品牌能解决产品功能的问题、能化解公司的负面……,除了对品牌的认知有偏差,还可能是试图掩盖业务上的问题以及分化责任。

引入一个经典的Topic

是品牌或市场驱动业务,还是业务驱动品牌或市场?

移动互联网兴起后,很多人对品牌的信仰崩塌,他们会举出快手、头条、抖音、拼多多、趣头条、ofo等一系列非依靠品牌而爆发的案例,去论证他们的观点:营销在去品牌化、品牌的价值在边缘化,甚至怀疑是否需要有品牌团队的存在。

如果拨开迷雾,多做些功课,你会发现这些案例中的品牌在广告投放、综艺营销、公关和社交舆论等的投入是非常巨大的,甚至在产品、运营、PR等均会围绕统一的品牌战略和诉求进行执行落地。

再者,“广告”或者说建设品牌的方式也在进化,我们需要对我们能接触到的:所有媒介、场景、渠道、通路都保持警觉,凡是能被你感知到的宣传,都是花过钱、系统化操作的,这些品牌把你安排得明明白白,而你还不明白——何况有些营销的玩法已经内化到产品、用户或运营上了,很难用传统认知去界定,比如,你在信息流产品中看到的“假新闻”、你在朋友圈看到的社交裂变玩法(luckin coffee的券、拼多多的拼团)、你昨天在社区里谈到某个关键词今天就接受到相关的推送。

我个人当然是挺品牌的,但我赞同品牌营销的玩法需要创新,不再局限于广告、事件、大众热点、娱乐事件的借势这些基本玩法,已经有很多其他行之有效的玩法了(虽然不新,但每一种玩法还有纵深上的可能):内容——花样造梗、表情包、短视频、独特的话语体系(以101菊姐的成名为代表);social——社区里带节奏,制造圈层之间、粉丝之家的战争(虎扑Jrs大战吴亦凡Skr为代表)、用技术造一个虚拟的品牌代言人(但凡需要将自己的品牌塑造为创新、科技感的互联网公司的标配,本质上都是以用户可感知的方式讲一个技术的故事:Siri之于Apple、AlphaGo之于Google)……

未来,品牌营销可能需要拓展新的方向:更重视能融合产品、运营、技术或能引入用户参与的跨边界的玩法,举几个符合这种方向的例子:圣诞节打开摩拜时,原本开锁的声音会变成圣诞歌(融合了产品技术、具有social思维)、Lacoste把LOGO上属于鳄鱼的位置让位给了濒危动物,作为新一季的宣传,并且每一款限量发售(限量可以理解为互联网产品运营中的“发码“,融合进产品开发和运营的思维)

再举一个INS上流行的Plogging运动,虽然不是商业品牌发起的营销活动,但可以按营销活动简单的复盘:你是一个运动生活方式品牌,你要为品牌贴上环保、健康、酷的标签(当然,也可能需要承载一定的带货的KPI),于是你发起了一个很“运营导向”的活动,号召你的用户在jogga(慢跑)时Plockaskr?p(拾取垃圾),建立一套奖励机制——如果止于此,这个创意就非常运营导向。

如果你有品牌意识、有一套完整的品牌传播的打法:在用户跑步的场景投放广告、邀请KOL和明星示范、社交媒体买资源炒话题、内容大V创造段子、对用户产生的短视频进行二次创作、PR上包装为史上最大公益运动以争取官方或主流媒体报道……为扩大影响力,引入相关行业和品牌的跨界合作,比如,线上和线下的联动的思路,如果+游戏/社交:推一款占领地盘的微信小游戏;如果+快消/零售,用户每捡到一定量的垃圾瓶可以在全时换一瓶水;如果+美团/顺丰,顺路给人送东西解决最后1公里的配送、甚至可能解决脱单问题等——一场运营或者品牌活动,甚至可以玩成一门新的生意,这里说的就是所谓的品牌意识,有和没有,差别很大,但品牌或创意出身的人可能具有这种优势。

问题来了,怎么界定这场Campaign?

你可以说这是“运营活动“,因为是在运营用户产生内容、提高活跃,用户参与成为这场活动的关键。我也可以说这是“品牌营销“,因为它在输出品牌的价值观,在建立品牌和用户之间观念上的认同,同时也需要从品牌传播的高度整合全公司、全行业甚至全社会的参入。

其实重点不在界定,做出成功的案例最后都归属到了品牌上——这是全公司的共同财产,不论什么部门,我们都是在支取这笔财产,我们也都是在增值这笔财产。至于谁来Lead,谁更有意识和能力去执行,谁就去Lead。这里引申出的一个观点是:品牌不只是品牌经理或品牌部门的工作。但如果一家公司自上而下对品牌缺乏意识和共识,就可能变成是一个人的工作了,最终的结果就是品牌的边缘化。

所以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品牌到底重要吗?没有答案。但在实操上有一个痛点,如果品牌的总Leader没有手持尚方宝剑,不能统帅产品、运营、变现等互联网公司的三军主力,最理想的是公司最大的品牌经理就是CEO本人,否则品牌战略在执行上容易死于空中楼阁或难以保持长期统一。


向作者提问

  • 最新评论

游客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