锌观点

·

许知远对话冯小刚:直播大陆之外的精英孤岛

视界

1.jpg

“你最早什么时候感觉到酒精的乐趣的?”这是许知远在最近一期“十三邀”中问冯小刚的一个问题。如果换作是罗辑思维或者锤子发布会上,更接地气的表述应该是吼上一嗓子:你啥时候爱上喝酒的?


和罗胖这样自带流量的网红相比,高冷的许知远自带的是灭火器,从经济观察报、单向街到十三邀,许老师无不在试图扑灭民众的愚昧之火,这也让他的许多文章与沸腾的“十万+”无缘。所以,当许知远在腾讯开设一档新闻直播节目时,起初一些人并不看好,就好像小沈阳在央视开了一档深夜读书节目一样。在一个充斥着锥子脸、怼红包、四处吆喝的资讯直播世界里,一个知识分子去聊特别正经和宏大的话题,怪异而突兀。


许知远太小众了,就像视频里自述的那样:“我是一个不太靠谱的作家,试图捕捉时代的精神,却又常常厌恶时代的流行情绪;我是个勉强的创业者,努力获得商业的成功,却又不完全相信商业的逻辑;我还开有一家书店,书店里只有我想卖的书。我对这个过分娱乐化浅薄的时代心怀不满,希望打破大家思维中的惯性。我也想了解这个迅速变迁时代的动力,新的情绪和人们的内心世界。我会带着我的偏见出发,等待这些偏见被打破,或被再次印证。”




这就是许知远式的表述,充满着宏大叙述、精英惯有的矛盾和似是而非,还混杂着刻意的模糊和绕弯。冯小刚无疑是电影大众文化的符号性人物,但许知远选择了从一个小众的八十年代话题来切入。


许知远的提问散漫随意,而冯小刚的回答则充满50后60后特有的分寸感,两个人一开始都小心翼翼地提到那个年代。



冯小刚最初形容那是“有趣的年代”,抽掉半盒烟之后,才慢吞吞地定义“那是中国近一百年来最黄金的时代”,冯小刚和他的同龄人正是从那时“看到崔健唱歌,可以那么唱;看到王朔这么写小说。”冯小刚说“不装”是那个时代的潮流,而当下“装”又开始流行。许知远则回应冯小刚一代人的“羞于承认”是另一种装。“反假理想假崇高,然后真理想真崇高都不敢说了,变成另外一种假。”


两人一起缅怀三十年前时,视频下面的评论却更多地关注许当下:“这个主持采访人真的不适合访问这些大人物,而且还穿着一个人字拖鞋,我直接无语了……”“光个脚丫子都伸人脚下边去了,真特么不拿自己当外人,还烫个老太太头 ”,“感觉这个女人头特装b、特无病呻吟、故作深沉”,“穿着人字拖冯导还真愿意说那么多!穿着西装革履还不一定接受采访!”


大众的精神世界依然停留在二三十年前,就像何勇在1994年写下的那首《钟鼓楼》的歌词:“我的家就在二环路的里边/这里的人们有着那么多的时间/他们正在说着谁家的三长两短/他们正在看着你掏出什么牌子的烟”。许知远和冯小刚叼着烟,八十年代在云雾缭绕中被重建和纪念,然而并非所有的观众都能身临其境地入戏,他们更关注的还是当下:《我不是潘金莲》上映的时间、许知远的方便面发型、冯导抽的什么牌子的烟。


这也是深度访谈在当下中国的境况:它无疑会赢得小众人群的喝彩,却也要为引导大众付出学费。“十三邀”开播近半年,累计点击量大概在4000多万,采访冯小刚这一集创下1600万高点,这在各大平台的视频中,大概是中游偏上的水平。如果换作是其他更具草根气质平台上那些影视剧剪辑片段,比如《我不是潘金莲》里一段床戏、《不见不散》里葛优和徐帆在养老院的那一段梦境重逢,这样的小视频动辄数千万点击量,相比之下,“十三邀”对话冯小刚这期的点击量并不惊艳。


但点击量并非一切,甚至点击量本身也不能直接与内容影响力、社会影响力直接挂钩。衡量一家媒体或节目的影响力,除了覆盖的受众、点击量之外,还应考量其公信力和思想性。数太奇大数据研究中心近日发布了《2016年9月新闻媒体健康度研究报告》,综合了媒体覆盖度、媒体公信力、产品体验、内容影响力、思想性、事件传播影响力以及品牌口碑7项指标对国内新闻客户端测评,结果发现,老牌门户网站在点击量与公信力上做了较好平衡。


就在不久前,一家以推荐引擎著称的移动资讯APP,无不骄傲地宣布用户日均停留时间再创新高。没错,互联网经济的本质是注意力经济,而对于用户的时间消耗则是衡量一款产品成功于否的重要标志,对于社交、资讯产品来说尤其如此。但是在消耗用户时间之外,是否为用户带来了更大的价值?这却是当前许多自称信息分发平台的不愿面对的问题。


从移动视频中破土而出的直播,一出生就为颜值模式和电商模式所主宰,表现出天生地与洞察和深刻的绝缘。传统纸媒的衰落,一并泯灭了新闻专业主义,也埋葬了启蒙的理想。


取代新闻的是资讯、信息——这些更泛化的概念,随后的结果就是反智主义盛行,整个传媒行业从生产端开始低估受众的认知能力和知识需求,奉娱乐化和通俗化为传播之圭臬,而批判与反思则成为多余。


媒介的异化——娱乐功能无限膨胀、新闻功能快速萎缩,这也是现代商业社会的必然,一如哈贝马斯所观察到的从纽约到伦敦的公共空间的普遍衰落,其源头就是媒介和大众批判意识的丧失。

现在有很多标题党的文章,也有很多所谓的干货,比如说“三句话让你一天多赚一万块”,“如何用周末时间年入百万”。我周围确实有这样的人,用下班后的个人时间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现在每月都能赚六位数。但如果你听过他们的分享,你会发现他们都在努力告诉你一些所谓的干货,但其实这些干货根本没什么实际内容,最主要的还是他们的坚持、努力、认真、对自己的超高要求。


一个人的成功都是建立在让自己痛苦和煎熬的自律之上


大部分人空有一番想成功的心,但没有走向成功的自律。


前几天一个朋友说自己在招助理,很多人报名,每个人都把自己说的特别有干劲,特别吃苦耐劳,都指望着跟着大咖共同致富。但每次做点什么事情,不是说自己今天太累了做不完了,就是这么晚了现在要睡觉了,或者不会做找不到了直接推回给领导。


不到一个礼拜,朋友就崩溃的问我现在招人怎么这么难,大家是不是都不缺钱?这位朋友一个月大概能赚几十万,大概很多人想靠近他只是想看看有什么什么机会让自己也变富有,结果发现没什么速成法则,还累得够呛吧。

 

看过一个银行行长的采访,说有人在网上问他,如何能用1万块钱,在两个月时间内翻好多倍。行长跟他说:“你这种方法不叫投资,叫投机。最快的方法就是买彩票,打麻将,虽然这种方法失败比成功几率要大得多,但是唯一符合你目的的办法。”

 

一个在时尚领域很资深的人跟我说,网上很多人很讨厌她晒优越感,她跟我说:“不是我晒优越感,是我足够足够的努力,我没有体验过Loser和失败的感觉,这方面我没有经验。”这句话太霸气了。


网络时代,很多人觉得,我关注你,是因为我觉得咱俩一样,如果发现你比我牛逼比我好,就说明你变了或者你炫耀。其实是你自己从来不肯辛苦努力,你失败的经验太多了,就觉得别人晒优越感。可一个成功的人,为什么不能晒优越感给你看?非要就着你的玻璃心跟你讲自己的可怜才能让你觉得有共鸣么?

 

说白了,所有的人成功的路子都很简单,不是因为1234的干货和秘籍,只有坚持努力努力坚持。当然,大部分人是没法让自己下到这个辛苦的,所以大部分人在不断追求干货和捷径的路上,少部分热已经越来越快的跑向成功了。你看的越多,就越追不上。\

来源:虎嗅网

向作者提问

  • 最新评论

游客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