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

如果社交是一种消费品,关系链里会不会藏着一家 “大众点评”?

锌媒体报道


如果说微信和陌陌们是由人与人的关系入手,在熟人和陌生人社交领域牢牢占据两端。那么我前不久聊到的 “朋友印象” 则想换个角度,打散这种基于亲密程度的产品设定,通过引导用户深度沟通做一款 “关于人的大众点评”。

虽然36 氪去年就介绍过这家公司,但许多人真正接触到他们或许是在今年春节。“和 XXX 匿名聊天”、“你最喜欢我哪一点”、“用两三个词或一句话形容我吧”……可能最近你的朋友圈也被这些 H5 刷过屏。点进链接,你就可以以匿名身份和好友开启一段对话,或者对 ta 做个评论。“朋友印象” 正是这些 H5 的发起者,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快速获取了约 2000 万早期用户,完成冷启动。

选择在朋友圈做营销,“朋友印象” 有自己的考虑。“意义在于这样抓来的用户之间都是有潜在关系的。” 联合创始人魏志成告诉 36 氪,“用户间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产生有效评价。我们的策略就是用批量化的 H5 ,用话题把关系网从社交网站上洗到平台里来。”

而正是这些用户间互留的印象撑起了 “关于人的大众点评” 这个概念,“朋友印象” 想通过大量的主观化的描述还原立体的人物形象。拿徐小平老师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他是名天使投资人,但他具体投过什么项目?平时喜欢看什么书?最近去哪里玩了?“朋友印象” 希望用户在平台上搜索一个人时可以快速了解到这些信息,为双方的深度交流打下基础。

“深入了解是社交达成的前提。之前人们都是通过聊天和相处去了解另一个人的。现在 ‘朋友印象’ 通过一款工具化产品,让用户和朋友们共同编辑印象标签,同时还可以在标签下进行探讨,从而加速了解的过程。” 魏志成说。

不过 “印象标签” 这种玩法其实也不算新鲜了。QQ 在多年前就推出过这项功能,随后探探、陌陌等社交软件也会通过标签来快速匹配用户。但魏志成觉得,现在出现的这些兴趣标签还是太过单薄,一个词语所带来的信息量仍不够丰富,用户很难对这种形式产生持续兴趣。

对此,“朋友印象” 的做法是 “标签只是中间手段,落地的是印象”。在平台上,用户可以发起类似 “读书笔记”、“最近看过的电影”、“小时候的梦想” 等个性化标签,并和朋友们协同编辑,慢慢丰富信息维度。为了保证印象质量,目前只有通讯录好友或在平台中互为好友的用户间才能相互评价。这么看起来,“朋友印象” 中的标签更像是一个个抽屉,里面沉淀的内容才是社交的触发点。

据团队给到的信息,平台现存标签将近 8 万,由标签延伸出的印象大约 200 万,99%用户原创。不过我们仍然担心,用户持续生产印象类内容的动力何在?魏志成给出的答案可以分为两层:

首先理想化状态下,最终他们想把 “朋友印象” 塑造成一个社会化 ID 类产品。“在这件事上,国内微博太开放,微信太封闭,校内转人人就是想走这条路,不过最终没做成。大众点评有这方面的意味,作为一个平台它汇聚了关于一家店所以节点的信息,最后变成了一个参考标准。现在人们在进一家店前就会先去大众点评上搜索这家店的评价,我们想做的事类似。” 基于这种方向,如果 “朋友印象” 真做到了这样的影响力,那么用户长期维护和管理自己印象的动机应该是具备的。

其次,关于朋友贡献印象的动力,魏志成认为是 “不同环境会导致人有不同的社交行为”。在他看来,现在的社交产品都面临噪音越来越强的问题,“朋友印象” 通过 H5 手段将朋友圈中彼此感兴趣的关系链分层出来,再通过印象营造深层次出深入探讨话题的氛围,这样可以让朋友圈中的点头之交有更多可以聊起来的内容。

在这方面,“朋友印象” 在产品上还设计了一个 “半匿名” 功能来激发用户的互评欲望。简单来说就是用户可以匿名给别的用户留言,这样一来平时微信中不好意思说的话都可以通过平台来传达,也给双方一种 “彼此猜测” 的新奇感。

商业模式上,征信会是他们未来可能发展的方向。“当平台上有了足够多的关系网、描述人这件事足够丰富后每个人的可靠程度就浮现出来了,这样来做征信会更可靠。” 魏志成认为。

去年一月成立以来,平台注册用户 100 万 +,学生居多,H5 营销转化率 10%左右。团队 40 人。融资方面,朋友印象于今年初宣布 3300 万人民币 Pre-A 轮融资融资,资方软银中国,由 “腾讯众创空间双百计划” 孵化。



向作者提问

  • 最新评论

游客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全部评论

关于锌媒体 | 加入我们 | 商务合作 | 常见问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5 xinmeti.com All right reserved.锌媒体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136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