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

“中国电子第一街”:华强北的四十年

格雨

 

2020年6月,南方周末记者数次来到华强北。这里依然人流如织,拉货的大小推车往来不绝。上下班高峰期,深南中路-华强南路的十字路口,绿灯亮起后,过路的人流如同汇聚的沙丁鱼群,热闹一如往昔。

在深圳华强北街头,商户和客户在室外交易。(新华社/图)

“华强北打一个喷嚏,可以让全国电子产品市场感冒。”

这句曾流传在华强北的话,形象地说明了它昔日的辉煌。华强北,被称为“中国电子第一街”,位于深圳市中心地带的福田区。

狭义的华强北指从深南路起、红荔路止的这一段华强北路及两侧。广义的华强北区域,南北长约930米,东西宽约1560米,面积约1.45平方公里,也就是将近200个足球场那么大。

四十年来,华强北经历了从工业区、到电子交易市场、再到高新技术孵化区的转变。同洲电子、大族激光、腾讯、神舟电脑等企业都是从华强北走出去的。

在电子产品的辉煌时代过后,如今的华强北面临新的路口。

得名于兵工厂

华强北的名称源起1980年代初。原电子工业部、兵器部、广东省电子局等单位,在上步工业区成立了一批电子工业企业。

当时,华强路只是工业区的一条道路,得名于迁入深圳的兵工厂——华强公司。城市规划的时候,把华强公司附近一条路命名为华强路。

那时华强北所在的上步工业区,一开始就以生产电子、通信、电器产品为主,主要从事“三来一补”加工业。

1986年,为了整合分散的小电子企业,实现市场化运营,深圳市人民政府、广东省和电子工业部磋商决定,以省市所属的电子企业和部属电子企业为基础,吸收其他部门所属电子企业参加,组建深圳电子集团公司。

两年后,深圳电子集团公司更名为赛格电子集团,并设立了中国首家销售国内外电子元器件的电子产品交易市场——赛格电子配套市场,由来自深圳和内地的160多家厂商以及10家港商,以自营自销、联营代销的方式经营,就这样形成了华强北的雏形。

十年租金涨10倍

1990年代后期,深圳开始调整产业结构,上步工业区地价大涨,不少工业企业纷纷外迁。

同时,电子市场对周边相关配套设施需求越来越强烈,华强北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酒店、商场、银行、房地产、餐饮等服务业的支支脉脉喷薄而出,华强北变成了综合性的城市商圈。

1995年,深圳国际电子城专业市场正式开业,1997年万商电器城、大百汇商业城开业,1998年深圳华强电子世界开业,1999年佳和电子市场开业……华强北逐步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及批发零售中心。

随着深圳从“三来一补”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DVD、数码相机、MP3等当时的高新电子产品成了热卖商品。中国加入WTO后,华强北的影响力一度延伸到国外,连印度的电脑城里卖的都是“华强北来的产品”。

在华强北,不管是手机、电脑还是各种零配件,你能找到想要的所有电子产品和元器件。新华社报道,“如果在美国,幸运的话,创客要花3个月时间才能找齐各种电子元器件。在华强北,最快只要一天。”

2000年左右的华强北,一台保险柜、一个计算器、一个记账本、一台手机就能开门做生意。背靠华强北丰富的电子元器件配套资源,客户上门时,商户只需将元器件清单给客户确认,再调货配齐,生意就成了。

当时的华强北还是全国知名的手机“水货”市场,大量山寨机、翻新机在这里售卖——加上电池、外壳、一些定制零部件,几周甚至几天内就能生产一台手机。

《证券时报》报道,一位华强北的商铺老板回忆,在华强北生意最兴旺的日子里,一个月最少能挣四五十万,2004到2008年间,一个月进账几百万是常事。

暴利之下,商铺、电子公司和几十万电子从业大军蜂拥而至。据《深圳商报》2005年的报道,1998年底在华强北注册的商家只有5019家,2005年已超1万家。

水涨船高,华强北的档口也成了香饽饽,租金10年间增加了近10倍。2005年在内地,1500元/平方米是可以买房的价格,但在华强北只是一个月的租金,有些铺面租金高达2500元/平方米。

那时一位电器经营商在华强北转了3个多月,最后高价租下5平方米的铺位,铺位到手时已转了4手,租金层层递加,最后一个转租的人还收了15万元铺位转让费。

2007年,华强北“电子市场价格指数”发布,它由一个综合指数和四个板块指数组成,是反映电子元器件和电子产品交易综合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

2008年,华强北被中国电子行业协会授予“中国电子第一街”,一度被视为中国电子行业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它从昔日的工厂区变成电子交易“全国第一街”,得益于踏在深圳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变迁的风口上。华强北是深圳的缩影,而深圳是全国的“华强北”。

告别“山寨机”

2013年,因地铁施工,华强北路(红荔路-深南路)开始封闭,访客锐减。

主干道封闭施工,加上电商快速发展,对线下实体店造成巨大冲击。手机进入智能机时代后,山寨机市场萎缩、利润下降。在这些因素下,华强北的生意开始没落。

据《证券时报》报道,2016年赛格广场一楼共800多个铺位只租出500多个,空铺率高达37%。

福田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冯向阳曾公开表示,从2011年到2012年年底,华强北的人流量减少了10%,总营业额也下降了20%到30%。撤离的柜台中,以经营手机、山寨机和配件的小柜台偏多。

2017年地铁开通,华强北也重新开街,但黄金时代一去不返。

华强北商会会长黄建跃公开表示,华强北是出名的翻版机研发中心,随着智能机技术进步,模仿机达不到要求,同时政府加大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仿冒的代价太大,华强北仿冒机变少了。

2020年6月20日,在华强北的一处商城里,南方周末记者看到了许多红底黄字的横幅:“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维护消费者权益”、“严厉打击销售侵犯他人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产品的行为”。

如今,为应对空铺压力,部分商城开始谋求向商贸转型,引进美妆、服装等其他产业。

2020年夏天,南方周末记者看到一位华强北的商人在朋友圈卖起了化妆品。他说,手机生意不好做了,“原本做日版手机的上家,现在也兼做化妆品了。发个报价,大家看看有没有需求”。

近年来,政府也不断出台扶持政策,帮助华强北转型。

2017年,福田区政府印发了《华强北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7-2019年)》,全面实施“1222”战略举措:三年内投入10亿元专项资金开展“十大工程”,打造20万平方米以上创新型产业空间,建设20个以上创客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培育2000个以上创新创业团队。

2018年,福田区政府先后出台若干产业扶持政策,从企业资金、人才引进、空间支持等方面给予华强北片区产业转型发展的政策支持。

2020年6月,南方周末记者数次来到华强北。这里依然人流如织,拉货的大小推车往来不绝。上下班高峰期,深南中路-华强南路的十字路口,绿灯亮起后,过路的人流如同汇聚的沙丁鱼群,热闹一如往昔。

 

 

向作者提问

  • 最新评论

游客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