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

从“互联网+”到“AI+”,实体经济将迎来什么改变

锌媒体报道

9月17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致信,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同时在贺信中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全球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最新报告也表明,到2030年,将有70%的业务会使用至少一种AI技术。目前越来越多企业选择引入AI技术,而AI技术的引入也将促进全球经济快速发展。该报告表明到2030年,AI技术带来的价值将达13万亿美元,即意味着每年将带来1.2%的GDP增长。

“AI+”成实体经济新驱动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振兴实体经济。《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大量关于提振实体经济的重要举措,发展实体经济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实体经济是市场的主体,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石。过去”互联网+“兴起之时,”互联网+“推动了传统产业变革,促使实体经济在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各环节发生了群体性技术革命。同时互联网技术在各行各业的融合应用,产生了大量的新生事物,成为新实体经济活力四射的重要动力源泉。而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AI+“成了新一代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有力驱动。

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提到,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千家,位居世界第二。我国逐步走出了一条需求导向引领商业模式创新、市场应用倒逼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创新的独特发展路径。9月5日,工信部官网公示了2018年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项目名单。除了上榜的企业外,我国从事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企业,远多于此。大会期间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地图”显示,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高达1040家,位居世界第二,是全球人工智能发展高地之一。

AI行业成为“AI+”行业

国内不光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前,商业应用能力和行业渗透能力也超过大部分国家。根据此前亿欧发布的《2018中国人工智能商业落地研究报告》表明,2018年是中国人工智能商业落地元年,企业开始实现了规模性商业收入,AI行业逐渐从概念深入到了各行各业,变成了真正的“AI+”行业。目前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深入到了包括健康医疗、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零售、智能服务业和智能教育等在内的实体经济各个领域。

在健康医疗领域,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基于计算机视觉通过医学影像诊断疾病;二是基于自然语言处理,“听懂”患者对症状的描述,然后根据疾病数据库里的内容进行对比和深度学习诊断疾病。国内依图团队就把影像和病理结合起来,接近影像本身的诊断极限,其影像智能辅助平台已经被上海和浙江省多家三甲医院所采用。

而零售领域将感受更多来自人工智能技术的改变,也将成为从人工智能发展创新中受益最多的产业之一。目前国内人脸识别技术蓬勃发展,为消费者提供全新的支付体验。《麻省理工商业评论》发布的“2017全球十大突破技术”榜单中,中国的“刷脸支付”技术位列其中。除了刷脸支付之外,国内也有不少厂商开发了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商业智能产品。国内专精图像识别领域的图普科技,就利用基于人脸识别的视觉设备和处理系统,打造了赋能传统零售的商业智能产品,用客流分析等技术,实时输出特定人群预警、定向营销及服务建议,以及用户行为及消费分析报告。零售商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简化库存和仓储管理,像国内的电商巨头阿里就投资了快仓科技,来简化仓储流程。

除此之外,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能教育和智能服务业也将成为新的风口。正如马云在云栖大会上所说的过去制造业的日子不好过,接下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制造将成为一大重要变革力量。

政策密集出台 联动实体经济

出于对振兴实体经济的高度重视,我国很早便开始通过新技术产业的政策布局,来大力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其中人工智能产业政策尤为重要。2015年7月,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推动“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培育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并将人工智能列为11项重点行动之一。从2016年起,已有《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多个国家层面的政策出台,我国逐渐形成了涵盖计算芯片、开源平台、基础应用、行业应用及产品等环节较完善的人工智能产业链。

随着中央层面产业政策的不断出炉,各地对人工智能产业也日益重视。从2016年开始,上海、北京、浙江、广东等地陆续出台了地方性产业政策和措施。业内普遍认为,针对性的具体政策可以促使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应用,加快人工智能应用市场成型,另外,有效的政策出台可以促进产研结合,形成完备的“AI+产业”生态,有利于人工智能做大做强。

伴随技术的成熟与应用场景的铺开,人工智能技术正加速渗透到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麦肯锡的研究报告中描述的那样,未来每个人都将面临一个全新的世界,新的产业会蓬勃发展,人们也需要过渡到新的工作方式,并且不断更新工作技能来匹配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


向作者提问

  • 最新评论

游客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全部评论